神墩头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暨成果发布会在繁召开
1月11日,神墩头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暨成果发布会在繁昌召开。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潘海涛,区委书记瞿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邓辉林,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罗秀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剑,区领导刘斌、张伟参加。
会上,专家们对神墩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评估,围绕遗址的遗迹遗物、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证,以揭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对遗址后续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会前,与会专家也一同考察了遗址发掘工地并参观了出土文物。
神墩头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周代铸铜遗址之一,神墩头遗址2024年度发掘是近年长江下游地区冶金考古的重要发现,对探讨宁镇、皖南地区商周时期青铜冶铸工业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丰富长江文化内涵和研究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发展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神墩头遗址位于平铺镇,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2024年8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对神墩头遗址展开主动性发掘,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发现了红烧土、熔炉等遗迹105处,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和玉器等文物603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如陶范、青铜刀等。
“这个陶范它与铸造箭镞有关,当时的那个铜汁的话,顺着这个浇筑口进去了之后就可以铸造这样的一个箭镞,我们也出土了那个相同的箭镞。”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讲师张团伟博士后介绍说。
专家推断这里曾经作为铸造刀、斧等青铜工具,及箭镞等青铜兵器的作坊。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志高告诉记者:“采矿、冶炼和铸造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工业的三个重要的环节,我们以往都知道安徽的南陵,包括铜陵都是当时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的重要的中心区域。繁昌神墩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证实繁昌地区,当然也包括周边的地区,也是当时铸造的中心区域之一。”
发掘成果证明神墩头遗址是皖南地区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铸铜遗址,是近年长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冶金考古的重要发现。神墩头遗址的发掘成果为人们呈现了皖南地区完整的矿→冶→铸产业链,为全面认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业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比较而言,湖北、江西和皖南,青铜冶铸范围最大的是皖南。这个作坊遗址最重要的意义是使我们了解了整个皖南矿冶的一个布局,从铜陵、南陵到繁昌都是皖南矿冶遗址群的核心地区。这个作坊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它有一个围墙围起来,像我们今天的一个车间一样,那么它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元,这是第一次发现一个完整的生产单元,这是神墩头遗址的一个价值和意义。”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说。
神墩头遗址平面略呈“凹”字形,此次发掘的核心区约800平方米,而整个遗址占地面积至少8万平方米以上,发掘潜力巨大。神墩头遗址同时也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对于探讨皖南地区周代先民的生存环境、生业经济、聚落形态及文明进程等问题同样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下一步,繁昌区将实施原址保护,科学制定保护方案,力求保证神墩头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我们将打造一条具有商周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将神墩头考古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周边的乡村旅游景点结合,为打造文化强省贡献力量。”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钱广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