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村秧歌灯

发布时间:2024-05-14 10:18 来源:繁昌图书馆 少儿馆 阅读次数: 字体:【  

据原《峨山乡志》记载,千军村秧歌灯有100多年历史。清朝末年,繁昌民间已出现庐剧演出,当时在演出庐剧正本前或后,都要加演一段小戏,以招揽人气,活跃气氛。这些加演的边唱边舞小戏,后来不断糅合了黄梅戏和繁昌民歌的唱腔,结合玩灯,逐步演变成走村串户,形式独特的秧歌灯。

秧歌灯一直在繁昌区峨山镇、繁阳镇、平铺镇,和南陵县许镇等地流传,多在正月玩耍。最初是在民间做会及寺庙集会期间说唱一些大吉大利、颂扬神灵之词。继而发展成说唱农事的即兴表演,活跃节日气氛,直到后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秧歌灯每年的第一次演出谓之“出灯”,“出灯”前领队通常都要带领众人到山庙迎接灯神。演出队伍有40多人参与,主要角色有3个花子、7个旦角、2个小生、1个土地、1个老先生等14个说唱人物。另有18面彩旗、1对上书“千军村”“秧歌神灯”的高杆门灯、若干“福”字的灯笼、2副花篮、2班锣鼓,外加勤杂人员。出发表演时,高杆门灯在前,彩旗随后,前后锣鼓簇拥着众演员进村走户。每到一处,由领队人高声颂扬新春祝语,主人一般都会放鞭炮热情迎接,然后选在村中较大场地开始表演。

秧歌灯唱腔包容了庐剧、黄梅戏、民歌曲调。主要剧目有《金瞎子算命》《种大麦》《看相》《老先生讨学奉》《道花名》等十八个相对独立的段子组成。表演人物从身份、服装到脸谱形态,一概为古代戏剧中的相应角色,如公子、书生、小姐、老生等,各角色基本都是男性担当。表演时众角色形成圆圈或摆成半圆形,接着根据古代戏剧传说中的人物或单个或配对依次轮番出场,按照戏剧传说中的规定情境进行舞蹈和演唱,边舞边唱,其余角色则在原地配合或呼应。一对演完,锣鼓串联接应下一对继续演,其结构既互相连贯又相对独立。

秧歌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源于古代戏剧人物表演的成分,又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的广泛吸收,还有从曲艺、乐曲中引进,具有曲目生成的多源性和本土与外来的共存性。其基本曲调、声腔充满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表演时角色沉浸在规定情境中,含蓄儒雅,脉脉传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间舞蹈神韵。 

选自《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