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夫子庙溯源

发布时间:2024-02-19 16:20 来源:繁昌图书馆 少儿馆 阅读次数: 字体:【  

在繁昌区城南门河畔,城关一小校院内,有一座宏伟轩昂,瑰丽庄重的古建筑一一夫子庙。

据《繁昌县志》及有关史籍记载,明天顺元年(1457年)知县王珣迁县治于金峨山麓(城关镇),旧治(新港镇)夫子庙随迁,始基于东门外金地院旧址。成化九年(1473年)知县林域移建于城北。正德二年(1507年)提学御史黎风、知府周进隆,命知县陈与成徒庙于城东。十六年(1521年)十月。知县王世和,复迁该庙于大有仓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府推邱渐,署县事,因县自甲午年(1534年)以后,科第寥落,遂用邑人少司徒徐贡元之议,改建于县城西南隅(现夫子庙址),巡按御史董绲、宋纁咸嘉乐是举,相继捐金资助,于隆庆己已年(1569年)冬落成。

夫子庙座东朝西,垣墙环绕,平面呈一长方形院落。其中大成殿一座,位于东西中轴线上。为庙内主体建筑。殿门上方牌额,竖书“大成殿”三字,殿内正中悬挂“至圣先师”横匾一方,神龛内供有孔子朱地金书木主;两旁有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十二哲(阅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赤地墨书木主;左右廊庑各七间。有孔门弟子及历代先贤七十七人、先师五十一人木主。殿前首置有大绰楔三座,左“德配天地”、右“道冠古近”、中日“泮宫”。棂星门一座,左义略门旁魁星阁一座;右扎门旁魁星楼一座。迎门五龙影壁一方;石筑二柱单间牌方五座;内泮池一湾。戟门五间,左名宦祠,右乡贤祠。殿后明伦堂间,东正心斋,西诚意斋各三间;南土地祠、北天马祠各一间;堂后尊经阁五间。殿左崇圣祠三间;祠前敬一亭一座;殿右饌堂、祭器库以及嵌壁石刻历代重修夫子庙记碑碣十余通,占地面积三十余亩。庙外正南官山顶另有文峰塔一座;外泮河左文星阁一座;庙南文奎桥、庙北武奎桥各一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完整、合理。当时庙宇规模之宏大,由此可见。

继经万历二十五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崇祯三年;清顺治十一年,康熙七年、五十九年;乾隆十五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五年;嘉庆十一年、二十五年;道光七年、二十一年;光绪十四年、三十二年,先后共修葺达十七次之多。

建国初,庙内外原有建筑物,已倾圯殆尽,仅存大成殿三楹,也是残缺颓废,无一完好。1955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爱护下,予以修缮一新。1984年冬,风雪连旬,殿堂开裂塌落,险情迭出,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投款,进行大规模整修,至1986年春竣工。整修后的大成殿,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重檐庑殿顶,黄瓦覆盖,正脊两端分饰龙吻,中装葫芦宝瓶,殿顶琉璃脊兽,姿态各异,五色缤纷。梁架简朴,斗拱规整,出檐深邃,翼角翚飞,檐口角铃悬空,风拂叮当作响。檐下额坊、梁柱、斗拱、雀替俱镂空或浮雕,如“天开榜”、“状元出游”、“共登瀛洲”等历史故事图案及人物、龙凤、山水、花卉等纹饰。均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殿内部分设施,略加改造,上拆望板,下除浮土,使其更臻整洁,中间四根朱漆通柱,下墊鼓形石础,对称排立,蔚为壮观。顶棚中央,拼有四角藻井,彩绘十八对金龙戏珠,蜿蜒盘绕,活灵活现。殿周十六根廊柱支撑,柱间障以直棂槅扇,内外丹彩,启闭自如,既有采光、通风实用功能,又具江南园林建风韵。现辟为会场,供学校师生员工集会、学习使用。 殿门两侧,各置石狮一尊,昂首蹲踞,威猛传神,露台宽敞,台下铺陈石雕螭首,护以花石围栏,台阶、回廊,重重迭迭,甬道贯通。红墙、黄顶掩映于绿萌丛中。环境愈显幽静而庄穆。庭院扩筑内泮池,曲桥飞架,池内垒石作山,山间点缀白鹤一对,顶立展翅,大有凌空遨翔之势。环池绿草茵茵,花木簇簇,鸟鸣嚶嚶,喷池汨汨,石桌、石凳排列其间,堪可品茗憩息,读书吟诵。 庙前外泮河,清水一泓,清风徐徐,碧波粼粼,青山、楼群倒影水中,颇富诗情画意。沿河一带,白石扶栏,垂柳成行,迎风飘拂,每当夕阳返照,晚霞尽染,金光万道,漫步堤岸,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繁昌夫子庙,乃明代现存唯一遗迹,亦系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整修后,游人前来观赏,络绎不绝。目前,城镇建设规划中,拟在夫子庙周围,创建新景点,增加文化设施。让繁荣昌盛的繁昌,更加光彩夺目。

资料来源于《繁昌文史集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